南京市高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纪要

第[2024]3号

 

时 间:2024年7月12日
地 点:区市民中心四楼会议室
出席人员:宋卫星  张朝霞  王三伢  胡长明
列席人员:谷小年  邢益军  刘春伢  顾志强  陈 亭
                  杨志萍  臧恩阁  周航远  邢红卫  孔桂红
                  邢益松  王来青  夏 晨  周庆礼  诸新良
会议内容:听取和审议全区“稳就业、促创业”服务工作情况
主 持 人:宋卫星
记 录:吕 同


        会议组织实地察看了区人力资源市场、区市民中心人社服务大厅。会议听取了区人社局、财政局、团区委、妇联、残联、开发区、高职园等单位负责同志关于全区“稳就业、促创业”服务工作情况的汇报,对上述议题进行了认真审议,提出了审议意见。
        会议认为,就业创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直接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创业,就业创业机会越来越多,服务越来越优,环境越来越好,为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议指出,当前,全区就业创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我区稳就业、促创业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不小,“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保障高校毕业生、大龄低技人员等重点对象就业任务更加艰巨。会议要求,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心无旁骛做好稳就业、促创业等各项工作,紧紧兜牢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创业“加减乘除”法,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要勤做“加法”,拓宽渠道促就业。一是强化产业发展拉动就业,更加注重民生温度与发展速度同频共振、就业与产业良性互动,着力通过做强“4+2”主导产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吸纳更多城乡居民务工就业,通过做优现代服务业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做靓生态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到旅游沿线经营、赴农业园区就业,努力打造形成一批新的就业增长点。二是强化项目建设带动就业,进一步深化重点项目招引突破年行动,努力引进更多高质量大项目、好项目,不断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三是强化公益岗位撬动就业,聚焦建档立卡户、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持续加大环卫保洁、交通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
        二要善做“减法”,助企纾困稳就业。一是惠企政策要更给力,统筹把握好政策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援企稳岗政策,持续加大技改投入、研发创新等补助力度,全力保障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稳住企业现有人员队伍,努力实现不减员、少裁员的目标。二是涉企服务要更优质,进一步深化智慧人社建设,优化升级一窗受理、全程代办等制度,推动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所有事项“简便办”、更多事项“网上办”,让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路,实现政企良性高效互动。三是帮企措施要更精准,要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分产业、分行业开展专场招聘,“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要积极发挥高职园的教育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工作,为重点企业开设“冠名班”、提供“订单式”培养,在帮助企业解决结构性用工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本地就业率。
        三要巧做“乘法”,推进创业带就业。一是推动创新创业再发力,把稳定就业与支持创新创业结合起来,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与创新创业联动发展,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降低平台服务费、信息中介费、加盟管理费,支持城乡群众从事直播销售、网约配送等形态就业创业、增加收入;二是创业载体建设再提速,加快推进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载体建设,打造更多“零租金”的创业场地,为创业人员提供更加便利化的优质服务;三是创业引领作用再强化,组织优秀企业家、乡土专家等成功人士,成立创业服务专家团队和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技能培训、决策咨询指导等创业服务,适时推出更具针对性的创业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优秀人才在淳创业兴业。
        四要多做“除法”,打通堵点保就业。一是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坚持把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压紧责任链条,区人社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扎实做好就业创业政策制定、督促落实、统计监测等工作;各部门和板块要立足本职工作,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地落实、取得实效。二是进一步优化作风效能,坚决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喊口号、多干实事,抓好就业创业政策解读、劳动关系协调等,真正把就业创业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三是进一步深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与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联动,大力宣传推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